隆尧县志...隆尧各村名字的由来 北楼乡篇
隆尧县志...隆尧各村名字的由来 北楼乡篇北楼:据该村宋塔之碑文记载,宋时该名“北永泰”。相传,古时该村南曾有一河,日暮凭眺,河中有楼台倒影。明初缘
此更村名为北楼(据南楼村明代碑文)。
周张庄:相传明永乐间,张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于本县东良乡之周村,后部分张姓民复由周村徒此,遂以原村名和本姓氏
名村为周张庄,沿用至今。
尚礼:相传,古时该名“人伙屯”,唐代更为尚礼。周时,成王封周公姬旦之第四子苴为邢侯。苴年迈,欲让位于其弟,
弟怕此举毁周公之正统,遂走而避之于人伙屯。后人为崇其德,更村为尚礼,意为重视礼义之乡。周公为姬姓,现该村仍
有姬姓民。
小汪:据史料记载:汪指水停积处。《左传?桓公十五年》云:“尸诸周氏之汪”。服虔《通俗文》:“停水曰汪”。据实
地考察,该村东曾系汦水故道。该地地势较低洼,古时曾有水泊停积,故名小汪。其建村年代约为春秋时期。
西曲底:据《唐山县志》记载,该村因座落于马河支流的曲弯处,故名曲底村。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河堤决口,
村庄被洪水冲毁,后分建东西二村,该依方位称西曲底,沿用至今。
东曲底:历史沿革同西曲底。
范贾:据《隆平县志》记载,该村民原居郭贾村,时称郭贾大镇。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夏五月,汦水决,麦田尽淹,人行舟收麦,村毁于水。几户范姓民在原村西重建村庄,遂名“范庄”。一九四七年八月,更为“范贾”,沿用至今。
辛贾:据《隆尧县志》记载,该村民原居郭贾村,时称郭贾大镇。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夏,郭页村毁于洪水,部分村民在原村南重建庄园,名“南庄”。一九四七年,更为现名。
南楼:据考,该村历史沿革与北楼村同。宋时该村名“南永泰”。明初,因村北河水之景物更为南楼。明清两代均在此设有驿铺,谓“南楼铺”,负责旧尧山县到任县的公文传递等事宜。
河北南汪:考该村明代碑文:后周时,该村南曾有一条大河,村近旁有一积水洼地,村因地貌得名“河北南汪”。(按:据史,停积之水谓之汪。这里,村借汪名,“河北”和“南”皆系方位。)
白家屯:相传,在明隆庆年间,天灾严重,赋税繁多,民不聊生。任县白家屯数人奋起砸了官府,抢了粮仓。为防官府缉拿,他们便躲到这一沼泽地带立足谋生。事平后仍袭用原白家屯名至今。
重贤:相传,后汉光武帝刘秀走国时,曾在此地收贾复、邳彤二贤土。世人敬其仁德,称该地为崇贤,后谐为重贤。考其传说,虽不尽其然,但刘秀在战柏人时,确曾在这一带投戈息马,“镇抚其流离,安集其人民”。后刘秀拔邯郸斩王郎,即承大统。古人称其“施德行仁自柏人始,而柏人之讴思不忘”。考重贤之名即始于此。 牛家庄:相传,明永乐间,牛氏民由山西徒此。村以姓氏得名“牛家庄”。后因该村周姓出了一名秀才,曾称“周牛庄”。一九五八年复为现名。
景福: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创业时,战柏仁,拔广阿,曾在此地“镇抚其流离,安集其人民”。村民讴思帝德,名村为“景福庄”,现简称景福。据《辞海》释:景福即大福也。《诗?小雅?小明》:“介尔景福”。唐绍宗曾以景福二字为其年号。
尧张庄:相传,明永乐间,张氏民由山西洪洞县徒此,遂以姓氏名村为“南张庄”。一九四七年隆平、尧山二县合并时,为与县之同名村有别,更南张庄为尧张庄。
南羊村:据该村金代石狮铭文记载,该村在金时称“南杨村”,系因姓氏和方位致名的自然村。至明朝中期,村又谐音为现名。
南汪店:据考,古时该村西南,地势低洼积水成汪,村因以为“南汪店”。《唐山县志》云:“县南一舍南汪店,乾维相传萧王投戈息马之所。故老构祠,其来尚矣”。又传,在公元二十五年前,该村为“十里仁义乡”。刘秀走国时曾路过此地,在村头饭店幸得一饱。刘临行感慨万千,表示终生难忘此店。后人因以更村为“难忘店”,以后又逐渐谐为现名。村西光武庙古已有之,至今犹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