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尧山文化神秘面纱
<p>2015年11月22日,农历二十四节的小雪。一场几十年不曾见到的早冬之雪,一夜之间,悄然而至,整个隆尧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次日清晨,满心忧虑的县长李建强接通了政协主席肖忠民的电话,问道:“怎么样老肖,专家们能赶到吗?”肖忠民一阵迟疑,心无底气地说:“问题不大吧。”在隆尧宾馆,迎接尧山文化论证研讨会专家的几位政协副主席,望着冰冻的雪路忐忑不安。</p><p> 上午10时许,各路专家们陆续踏雪而来,这让接待的人喜出望外。来客有河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尧山壁,河北教育报刊社原社长、总编辑刘新宗,河北省易经协会副会长王庆丰,邯郸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心长,邢台市政协原副主席翁振军和本地的专家、学者等。尧山壁一下车,就对迎接他的隆尧县领导说:“在小雪这样的节气里,能碰上这样大的一场雪,在隆尧县历史上很少见,这是尧山文化的瑞祥之兆。尧山是我的故乡,雪再大也挡不住回家的路啊!”</p><p> 隆尧县有座山叫尧山,它作为华夏民族历史文明的标尺,已近5000年。</p><p> 在中国历史上,叫尧山的山不止一座,至少有9座,流传到现在剩下5座。除了隆尧县之外,还有河南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山东临朐县、广西桂林市东郊,陕西蒲城县等。</p><p> 上古时期,黄帝划野分州,天下分九州。大禹治水后,重新划分九州,封九州的各一山为尧山,以山势之姿象征尧帝之尊,寓意尧帝每时每刻都在统帅着天下九州。当时尧帝居住在冀州尧山脚下隆尧古地的都城(柏人城)中,冀为“国都”之州,因此列“九州之首”,隆尧的尧山列九山之首。</p><p> 尧帝封地在唐,20岁执政,在位70年,118岁时去世。尧帝一生居住过3个地方,建造过3个都城。尧帝第一个都城建造在现在的保定市望都西北,叫唐侯国,现在的唐县所在地;尧帝50岁时迁都至现在的隆尧县尧山脚下,始称唐邑、唐都,后为柏人城,他在此居住了50年,执政40年,留下许多故事;尧帝百岁的时候,由已经继位的舜做主,将都城迁到现在的山西临汾市一带,迁都后十几年尧帝去世。尧舜迁都的原因,皆因洪水之灾。尧帝执政的鼎盛时期,是在隆尧古地的40年。望都、临汾虽也曾是尧帝生活建都的地方,但大禹没有在这两个地方封尧山,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冀州之地,且尧帝在两地居住的时间都没有隆尧古地长久,按照一州封一尧山的规制,冀州的尧山之名自然会名至实归落到隆尧古地。</p><p> 这是隆尧县尧山名字的由来,也是尧山文化的源头。</p><p> “尧山文化体量很大,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它与华夏文化同生共长,以其自己独有的色彩靓丽于华夏文化的百花园。李氏文化、李唐文化、后周文化、柏人古城文化、大陆泽文化、古隆尧美食文化及民俗风情文化等,都是尧山文化的有机构件。尧山只是尧山文化的一个冠名、一个由头。”河北教育报刊社原社长、总编辑、76岁的刘新宗如是说。</p><p> 尧山文化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的神秘之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翁振军老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正是文革破四旧运动甚嚣尘上时期,他来隆尧路过尧山,见尧山北坡人山人海,人们默不作声,沿着崎岖的山径拾阶而上,蜿蜒涌动,一直延伸到山顶处,场景十分壮观。他问人们这是在干什么,人们敷衍说“在赶会(庙会)”。多年后他才知道,那是人们去山上祭拜尧帝的。文革时期的政治风险众所周知,而尧山人视险境而不畏,竟能十年如一,一年一度,明目张胆地祭拜尧帝,足见尧山文化的神圣和深入民心的那种无所畏惧的力量。时至今日,翁老先生谈起这件事儿依然是激情澎湃。</p><p> 回家要赶路,做事也要赶路。县委书记李国印闻之北京李氏集团搞了一个有1200多人参加的全国李氏企业家联谊会,他坐不住了。隆尧是李氏之源,李唐祖籍,尧之圣地,怎么能被李氏宗亲毫无声息地拒绝于李氏圈子之外呢?人家不邀请,是人家不知道隆尧的历史,不知道隆尧是李氏的根儿,不能埋怨人家,要埋怨的是我们自己不敏感,不懂得抓机遇。李国印、李建强、马千里、焦景芬、肖忠民、杨晓明等县领导一合计,决定拿出李氏宗主的身份进京闯会,不请自到,还要一鸣惊人。于是李国印带队去了,进了会场,上了主席台,发了言,还放了隆尧李氏祖源的片子。</p><p>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隆尧县的介入,让李氏企业家联谊会的精英们又打开了一个投资或做善举的门户。他们不曾想到在北京的臂弯里,竟然隐匿着他们李氏的始源地隆尧县。于是李氏集团的发展策略中,有了发展隆尧的规划。许多李氏企业开始牵手隆尧,争取在隆尧经济文化的腾飞中留下自己的身影,敬献李氏后人对先祖之地的一份挚诚。</p><p> 为让参加尧山历史文化研讨会的专家们分享这一喜悦,参加完北京的李氏企业家联谊会的李国印一行,马不停蹄,冒雪赶回隆尧。于是火热的研讨会上又加入了干柴。</p><p>弘扬传承尧山文化,是隆尧县几代人的梦想,为此,隆尧的几届领导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文化财富(经济)的异军突起,隆尧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资源,大手笔描绘隆尧县的未来。于是隆尧县“文化旅游聚集区”浮出水面,以尧山为轴心的“尧山文化”以靓丽的身姿与风采展现在隆尧大地上。对11月22日的研讨会,尧山壁专门赋诗一首《祝贺尧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帜飘扬举未迟,五千年史待新词。封尧禅舜山光远,蓄宋生唐帝力滋。天下共识柏人李,人间都道泜河奇。画龙自有点睛手,且看云蒸霞蔚时。</p><p> 所有这些,仅是“尧山文化”的一个前奏,真正的“尧山文化”的大戏还没有到来。要想拥抱那个时代,还需以抽丝剥茧的手段,揭开尧山文化神秘的面纱。这项工作,有人正在做着,他就是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的处长李恩玮及省、市、县柏人城考古挖掘队的专家们。他们顶风冒雪,在泥泞的地里,像射电望远镜一样,向深埋于地下的2600年或是4500年前的柏人城址发出了探询的信号,柏人城址到底掩埋着多少个不为人知的秘密?</p><p> 柏人城址在县城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一带,城址北邻泜河,三面环岗,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6华里,墙基宽16.5米,现存最高7米,城门9个,门宽16.5米;外有护城河河宽18米,内有中心宫殿建筑区东西长达3华里。专家称,就其保存的完好度而言,此城址为华北第一,全国少有。如果柏人城址与志书中记载的宋朝时期的邢州城周长9里相比较,柏人城比宋代的邢州城大1倍,而柏人城内的建筑规格邢州城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柏人城是国家级的,邢州城是州、县级的。但要知道,宋代的邢州城距离现在1000余年,而柏人城存在的时间在2600年前或更久远。</p><p> 最初的柏人城是尧帝建造的,并且一直是尧帝的都城。尧帝建造的柏人城的旧址是不是也在现在的地方,需等待李恩玮这些专家们探询后给出个答案。即使不是,二者也会相去不远,尧帝善于登高远望问天观象,而尧山下就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山不转水转,跑不出这块地儿。到那时,两个柏人城址,相继问世,日月同辉,岂不是尧山文化的又一盛事。</p><p> 春秋时谁建造了柏人城,是邢国、晋国还是赵国?都有可能。柏人城原是邢国之地,公元前635年,卫国出兵灭掉了邢国,但不久晋国接管此地,统治了一百多年,如是春秋时建造,晋国可能性大。但不管怎么说,哪一位先祖建造它,都是看中了尧帝的功德,都在传承光大尧山文化。</p><p> 公元前487年有一位老人在弟子的陪同下,来到尧山和尧山下的柏人城,祭拜尧帝。这一干人过泜水时,打湿了车上的书简,弟子们把车推上岸,一边在河岸冈子上晾书,一边让老人在冈子上歇息。这个老人就是儒学之祖孔子,他专程来此就是奔着尧山文化来的。由此在尧山留下了晾书台和夫子冈(也称孔冈)的传说。</p><p> 柏人城址的西侧,有一座众坟拱围着的大坟,坟中安葬的是李氏氏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李昙。李昙为柏人侯,生有四子。长子李崇,任陇西郡守(甘肃地),后在陇西安居,繁衍生息,自成一支,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四子李玑,在秦国为官,官至太傅,死后葬回柏人地,成为柏人李氏的始祖。一枝李氏花开两朵,父子兄弟分道扬镳,终是尧山文化的一支奇葩。</p><p> 许多人不知道,在隆尧的尧山上有一位长眠了1400年的国宝级的僧人,名叫释彦琮,本名叫李道江。他生于尧山脚下,10岁出家,13岁开讲《无量寿经》,在北齐京城讲经时,朝臣倾巢而出,轰动一时。他自学梵文,能把梵文译成汉文,又把汉人佛学经典著作翻译成梵文,传播到西方,他历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代四个朝代,翻译经书22部,达万卷,是中国佛教翻译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彦琮54岁去世时,他特意嘱托,把他的尸体从京城送回故乡,葬在尧山上。云游四海天下为家的一位高僧,却比俗人更难舍故土,这正是尧山之地和尧山文化的神秘引力所在。</p><p> 在尧山东南方向,有一个占地面积4.47平方公里的李唐祖陵,安葬着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世祖和三世祖。李唐祖陵从筹划、始建、维修、增建,经历了8个帝王,历时110余年,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这些名留青史的大腕帝王,都在李唐祖陵的营造中倾注心血。一个被尊封的先祖陵,竟能让五位帝王为此倾心,屡建屡修,屡次尊封,这在大唐帝国不多见,在中国帝王陵史上也为数不多。站在尧山上远眺经历了1300年沧桑岁月的李唐祖陵,会发现许多神秘现象。李唐祖陵有“一陵百谜”之说。</p><p> 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主任刘顺超,是邢台市古城址文化研究的专家,他在总结了隆尧尧山文化的特异之后,点明尧山文化中的数字多与“4”有关。尧山占地面积是4.8平方公里,柏人城址占地面积是4.0平方公里,隆尧李唐祖陵占地面积是4.47平方公里。古人和现代人的理念不同,对“4”的认识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诠释。岁有四季,人有四德,地有四方,“4”为周全之数。</p><p> 但愿,我们尽早有一把揭开隆尧尧山文化神秘面纱的钥匙。</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