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美 发表于 2017-9-25 19:18:52

(好文荐读)走进染红塔

<br/><strong>走近染红塔</strong><p>一</p><br/>我静静地走向它,走近它。<br/>对于它,早就想写一写,可是我一直不敢动笔。对于建筑,我是一个门外汉。我不晓得,千年前的乡土工匠们吃着什么样的早餐和午饭,持有什么样的学历什么样的专业。他们手拿瓦刀,铲一刀石灰泥,掂起一个青砖,一点一点地丰盈起染红塔瑰丽的身姿来。<br/>毕竟,那粗粝的身躯掩盖不住它曾经的韵致和精美的构架,建筑本身的存在早已注定了它的不凡。也许,工匠们对于工程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和每一块砖的摆放,注解地很详实,甚至在他们的心里,已然矗立了一座成形的塔。染红塔造型的大方自然、隽郎高秀,稳妥的砌合真不知融入了建造者们多少缜密的判断和思忖。可以想象得出,在这美丽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佛的太多的礼敬与虔诚!<br/>染红塔,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你的美决不是那些善吹捧贴金者口笔之下的铺锦列绣。朴素,是你秉直的灵魂。纵然有代代万千百姓的叩首祈拜,你始终能够沉静如一,默守本真。这,恰恰是佛学中的大智慧。而你就是参悟者,是透透彻彻的佛门嫡徒。通过你,我才明白了那些大智慧者何以行事皆能蕴藉有度、游刃有余,原来沉静深思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通途。<br/>染红塔,你有着不可更替的古朴和美丽,而这古朴和美丽皆从千回百转的历史长廊中迤逦而来。也正因为如此,你便具有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的壮观!<br/>此时,我正站在你的脚下,默默稽首。<br/><p>二</p><br/>染红塔位于宣务山以北偏西的染红村村南,因为村名,人们习惯上叫它染红塔。<br/>染红塔距我们的村子有二三里,小时候,我们时不时光顾那里。那里地势平坦,杂草丛生,瓦砾遍地。古塔巍然耸立,无论站在它身边的哪一个地方,我总会感觉到一种佛法无形的强大力量,耳朵仿佛听得到“嗡嗡”的声音的震颤。我想,那种感觉大概是对它千年厚重的历史而心生的敬畏吧。<br/>常会看到在一层的塔龛里,村民供奉的香燃得正旺,袅袅的香烟围着塔体缭绕而上,慢慢地化为无有。<br/>有塔必当有寺,这个疑惑早被爷爷看出了。他告诉我,抗日战争之前,那地方还有寺院。几十亩大小,住着几个和尚。他们除了烧香念佛之外,同当地农民一样的种地。不过,寺院人少地多,生活还算过得去。<br/>寺院里没有牲口。农忙时节,所有的活儿就只能靠两三个年轻的和尚干了。<br/>不过也不愁,寺里有个大个儿的年轻和尚,黑黑的皮肤,一身的力气。平时的重活多是他干的。听说他饭量很大,人高马大,出点力气不在话下,一个人一天竟能犁三亩地。那阵势那情形,曾吸引周围好多的百姓去看呢。<br/>寺不大,它的建筑格局和我们所知的寺庙大致无二。正门匾上书写着“石佛寺”三个大字,进了门首看到的是大殿,大殿两边各有几间厢房。大殿后面一排子房屋,是方丈和几个徒弟的住处。院子简单,但很整洁。<br/>石佛寺的香火不算旺盛。偶尔有些乡民到寺里,祷告一下,寻得佛祖菩萨的护佑,心里就平静了。这样子的祈祷,往往上不了几个油钱的。和尚们和乡民住的近,熟悉了,也不计较。即使无钱,方丈也会惠言宽慰,解除对方内心的忧虑和不安。相反,若有哪些人家揭不开锅了,方丈还会叫徒弟们施舍些吃的给他们,以此尽了出家人的本分。<br/>可是,可憎的日寇侵略,毁我山河,破我家园。鬼子烧杀抢掠,拆毁了古刹。<br/>小时候,我们还记得那里有一尊石佛,呈端坐状,面部祥和宁静,默默伴着这一座古塔。后来却遭到毁坏,而如今,佛像早已不见了踪影。庆幸的是,染红塔依然矗立在那里,像一个龙钟的老者,默默注视着这经济日益繁盛的尧乡大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微笑着忙碌着,准备把日子过得更滋润更幸福。<br/><p>三</p><br/>染红塔(舍利塔)坐北面南,塔身高8米,为八角六级七檐(其下两檐以砖雕代替)空心砖塔,檐下有斗拱,造型玲珑肃穆。下三层塔身较高,东西南北四面均开有假门或者假窗,多有所损坏。上三层塔身有所收分,无门窗,塔身相对较矮,皆用青砖砌成。塔身庄重古朴、简约挺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br/>染红舍利塔始建年代虽无从查考,但考其造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经辨析寺内残留碑文证实,该石佛寺原属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的临济宗。寺内禅师圆寂后,佛教徒们将其小股尸骨(佛语谓之“舍利”)置于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br/>对于舍利塔,我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那历史的沧桑,那建造者的智慧,那代代流传的故事,怎能不使我心生敬畏呢?<br/>今天,我再一次走近它。<br/>我的步子放得极慢,此刻,我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一旦走上前去,心儿便生信赖。四下静静的,偶有几只小鸟掠过,“渐闻钟磬声,飞鸟皆下翔。”仰望它,看到塔刹上生长的些许杂草,在风中轻轻地摇摆,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旺盛的生命力。<br/>它一如既往的端庄,使我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肃穆和虔敬来。<br/>春风习习,天清气朗,这里早已没有了千年前的暮鼓晨钟。如今它婆娑的孤独身影,反倒让人生出一些陌生的尴尬来。我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够面对它而保持原本的平静了。对于佛陀石像的失去,染红塔在形式上形单影只了。可是,谁又能知道它千年修得的禅体禅心不是热情依旧热心依然?<br/>有一点再明晰不过了,它从北宋一路走来,目睹了繁盛和没落,聚合和悲欢。在这里,也只有它还保持着和宋朝隔空对话。<br/>通过它,我好像能窥探出北宋的一点点雄风。我想,它静静地站立,或许就是为观看者存在的,它期待仰望它的人们,并告诉人们些历史的点滴故事<br/>也许这座舍利塔的主人禅师,生前除了虔诚的诵读经文、宣讲教义、布施积德外,说不定还会立在寺庙的大院里,仰望着浩浩长天,遥想一个修睦和谐的美好世界呢。<br/>他的厚德和美好修行,为他赢得了善终后弟子们对他的尊重。舍利塔,便是对他一生修行功业的最大褒奖。这是他的荣耀,是石佛寺的荣耀,更是广施善行造福众生为善者的荣耀。因为,舍利塔的耸立,已在无形中教育着后人,要积德行善、广施善缘。<br/><p>四</p><br/>今天,我以最虔诚的方式投入这次参瞻。剥除所有的斯文,抛却走马观花式的悠闲,我毕恭毕敬的来到它的近前。<br/>染红塔静静地矗立在那里。<br/>如今,它的存在,它的挺立,本身已经拥有着超越时间的意志力。也许,在外在上,它让人觉得它的过于冷漠,过于严肃。但是恰恰是这种不近人情的沉默,使得它饱经了千年沧桑,历览了社会变迁和人间悲欢。<br/>在悠悠岁月中,染红塔除了经受日夜更替、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等自然灾害外,还遭受到历史上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如今的它,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它巍然昂立的身姿,仍传递给人以坚毅的力量!<br/>染红舍利塔已不仅仅是一座塔,它还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它给予我们的美已远远不止于建筑学层面了,它还承载有尧乡大地那一段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尧乡文明的一个重要媒介。我们需要接受它,欣赏它,保护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时时珍惜并给它一处展现美的空间。那不单单是对染红塔本身的尊重,也是对一种文化良知的尊重。<br/>让我们从它默默恪守的自然状态,体验出生命的激情。它已转化成一种奋发的力量,一种向善为善的标牌,传递给我们乃至代代相传并成为一种自觉。<br/>是啊,家乡历史上大善大美的人物不胜枚举,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br/>尧乡大地,钟灵毓秀,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老的尧山文化,柏人城遗址,大唐帝陵……这许许多多的文化文明无疑使我们倍感自豪,它们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文化自信。<br/>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把它们传承好、发展好,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富裕、文明、美丽的好地方。<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文荐读)走进染红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