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老翁手绘画记录平原乡村巨变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7.jpg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3.jpg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8.jpg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4.jpg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2.jpg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5.jpg
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3/19/yz1119_6.jpg
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太,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学过绘画,却用孙辈的蜡笔画出了都市人的乡愁,人们亲切称其为“梵高奶奶”。在邢台隆尧,也 有一位一直生活在农村的71岁老人,他的画风类似“石板画”,他就是良乡陈庄村的陈书奇,他以自己的生活为样本,用60多米的长卷,以“画日记”方式,记 录了从1945年至今的冀中南平原上乡村的变化。
令人惊叹的乡村画
陈书奇1945年出生,他家的房子相比较周围邻居的房子显得有些陈旧,年过七旬的他和40多岁的聋哑儿子一起生活,北屋内的两张床是他和儿子睡觉的地方,靠近床头的一张小圆桌就是他平时画画的书桌。
谈 起画画,陈书奇说从小就喜欢画,上小学起就开始用石板、石笔画。“那时候就照着小人书上画,牛魔王、孙悟空都画过。”陈书奇说上学路上看到墙上的宣传画也 成了他模仿的内容,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他就把画画当成了闲暇时的一种爱好。“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画下来,慢慢就积累了不少素材,其实就和写日记一样,我这 个就是画日记。”陈书奇说。陈书奇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变化,他下决心要把那些以他个人生活为样本的画都整理出来,便买了100张 纸,然后裁成30厘米宽的长条,把之前画一一誊录上去,再把每个长条粘结到一块,一直持续至今。
面对记者采访,陈书奇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完好的画卷,这幅长卷内容丰富,每幅画旁边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令人惊叹。
整条长卷以《农村生活图》为主题,分三卷,每卷长20余米,以东良乡农村为样本,翔实记录了农村实际生活,笔画简单而又生动传神,所有农村的生活场景都可在其中找到影子,还配有民俗和民谣,通俗而风趣。
农具演变从手工到机械化
四 五十年代,劳动全靠人力,在一幅画中,男孩手牵牛在前面走,父亲在后面扶着犁。“和现在不一样的童年,夜半呼儿趁晓耕,老牛无力渐难行。”下面是麦子收获 后,一头牛拉着碌碡在麦子上转,后面有人拿着粪兜接粪,防止污染了粮食。“现在这样的场景,很多人都不记得了。”陈书奇对记者说。
陈书奇 说,四五十年代人们幻想:何时神仙赐灵药,草死苗活地发松。不收辘轳浇地苦,井水自流到田中。如今这些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从用辘轳浇地,到用上机井,到现 在的喷灌,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木匠、铁匠、脱土坯、编席等一些传统手工艺即将消失,现在都很难看到了。
陈书奇在画中还记录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当时都是用水车浇地,井深一丈五尺,水深七尺,水斗十八至二十四个,水车加辘轳一天可浇四亩地,辘轳转四遭可到井口。”还有制造独轮车的尺寸和方法。
留在画里的时代记忆难得一见结婚四大件
除 一些生产、生活场景外,陈书奇也画了当地风俗演变。“变化最大的是结婚,六七十年代的四大件是梳妆盒、穿衣镜、针线盒、茶壶茶碗,八十年代变成了自行车、 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九十年代是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沙发组合柜,到了二十一世纪变成彩电、空调、冰箱、电脑、楼房、轿车,早就超出了四大件范 围。”陈书奇说,结婚四大件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让陈书奇感受变化最大的是,短短几十年间,种地不掏钱了,农民有了合作医疗,困难户还有民政的救助,整幅长卷囊括了从1945年到2015年,70年农村所有场景变迁。
画如其人,从画里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出陈书奇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这幅长卷,老人还有新想法,“现在还没有完成,遇见可记录的东西,还会补充进去,直到不能再画了。”陈书奇说,他还准备再画一幅记录隆尧县工业发展的长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