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信息网-隆尧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网评:农民工小说蹿红呼唤心灵关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3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网-观点频道

  在许多人印象中,农民工可能是穿梭于工地上的“泥人”,挂在高楼玻璃墙上的“蜘蛛人”,辗转于城市角落送快递的“飞毛腿”,但很少能与爬格子的作家联系起来。然而,一位叫王子群的河南籍农民工,却用21万字,将自己十多年来的打工经历,浓缩在一部叫做《临时夫妻》的小说里,结果引爆了网络阅读热潮,点击率50天就突破了100万。实际上,近年来在小说领域,源于自身经历、原生态气息浓郁的农民工小说有异军突起态势。2009年,四川农民工周述恒的45万字长篇小说《中国式民工》在网上点击率超过50万次,成为热销书,社会反响强烈。之后,农民工自己写自己的各种小说层出不穷。农民工小说的蹿红,一方面说明社会对这一庞大群体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民工们思考现实、表达心声的精神诉求。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看似普通平常,实际上却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除了小说作者之外,诗人、歌手、戏剧导演和民间艺术家等不断涌现,在他们那里,文学艺术绝不是附庸风雅、午后红茶,它有着生活的热度、现实的质地,记录着人生的悲喜哀乐,探寻着命运的转折起伏,构成了转型期中国情节最为曲折和震撼的篇章。

  当“旭日阳刚”以沙哑的嗓音慨叹“老无所依”之忧,当“西单女孩”以朴实的表演展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青春困惑,当农民工街舞以欣喜的姿态憧憬城市未来,都以各自方式留下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最真实、最深刻的精神印记,彰显了日益觉醒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这实际上是农民工群体的一种文化自觉:“我们也有我们的思想,我们不是木头,我们精神也是有追求的。”

  王子群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指出人们关注农民工问题方面存在“盲点”,关注外部的东西、能看到的东西多,比如劳动条件、报酬等,而对看不见的东西——心灵世界有所忽视。这不仅是写作者的感想,也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射在农民工户籍、社保、工薪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时候,他们的情感生活如何、精神需求怎样,却少有关注,以至“干活累,没事睡”成为许多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精神“沙漠化”、文化“孤岛化”、生活“边缘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在农民工群体主体意识觉醒、文化需求强烈的背景下,这样的“精神赤字”显得更为醒目。

  因而,农民工小说不只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一种社会呼吁。它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讲述,呈现了农民工面临的种种现实难题和生活痛楚,希望引起关注、带来变革、得到帮助。同时,也在真诚地呼唤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走得再近一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关怀和社会尊重,从精神文化层面丰富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生活,既破解农民工的利益困境,也破解其文化困境,这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两亿多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当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日前,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到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实现了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破题,向各地各部门乃至全社会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关注和保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以文化的力量架起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精神桥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隆尧信息网-隆尧吧 ( 冀ICP备09032767号 )

公安部备案图标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715号

GMT+8, 2024-12-28 16:26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9-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