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信息网-隆尧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9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隆尧县志...隆尧各村名字的由来 隆尧镇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2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隆尧镇:

     四关、四甫:(东关、南关、西关、北关、东甫、南甫、西甫、北甫)据清《隆平县志》及有关碑文记载: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原隆平县城(今旧城)毁于水,县治徒此重建,并设东、西、南、北四关及四甫。

     韩庄:其名称来历待考

     官庄:该自然村,故隶直隶顺德府唐山县,始建于北宋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宋王朝取得政权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废除唐代官僚按品占田制度,大力推行土地兼并政策。宋王朝允许朝廷大小官吏自行购置田地,不限数额。其形式主要有二:一是“大田庄”,由主户(即地主)经营,客户(即佃农)劳居庄上。主户有自己的武装,用以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注:《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即此“大田庄”)。二是“官田”,直属国有。官田也设有庄园,称谓“官庄”。该村在宋时曾为一官田之庄园,官庄之名缘此而至,沿用至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30:14 | 只看该作者
     丘底:据《隆平县志》记载:西汉御史大夫任敖(广阿侯)死后葬于此地;村北曾有汉代七女之丘。“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斯言固已久矣”(注:尧,原指唐帝尧,后泛指贤德之士。这里指汉任敖)。该村居北丘南墓之间,故名。至公元一七二六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大肆尊孔,(因孔子名丘)诏谕全国:凡“丘”字一律改书为“邱”。由是,丘底曾一度书为“邱底”。

     东河:相传,该村原名东霍,始建于明代,因原村废于洪水后,又迅速创建而致名,清光绪年间,因县内(尧山县)重名村庄常发生误会,由是改“东霍”为“东河”,沿用至今。

     北和:相传,该村古时名“南浒村”。宋时,该村北建有一寺,曰:“北和寺”。后因寺内香火旺盛,名声大振,原村名为寺名所取代,现简称“北和”。

     义丰:据该村清光绪年间重修土地庙之碑文记载,该村名系由当地百姓善讲人情义气、向往美好而致,沿用至今。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30:32 | 只看该作者
     沙湾:据该村原玉皇庙碑文记载:唐显庆年间,原村废于洪水。村民徒于附近曰“金山”的小丘居住,遂定村名为“金山村”。明万历年间,沙河自西北绕金山村东去,水泛黄沙遍野,村又以此更名“沙湾”(注:现该村民某些日常生活用具上仍有“金山村”字样)。又传,清时京师一钦差大臣奉旨赴“沙滩”(传指本县魏家庄)执行任务。行此,见一片黄沙,误为目的地,遂在该沙河湾处的金山村停留。后人因以名村。但此说尚无资料可考。

     尧山:该原为唐代以来的旧尧山县治所。

     南潘庄:考北潘自然村明、清二代碑文,该原与北潘为一个自然村,明代前因姓氏而得名“潘庄”。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仍沿用“潘庄”之名。相传,在明代中后期,汦水奔溃改道于潘庄村,水后分建南北二村,该为南潘庄,沿用至今。

     郭园:考《唐山县志》及民间传说:五代时,该村北曾有一“汪家庄”,系后周郭威皇帝之故居,该地曾为郭之花菜园地。明时,汪家庄废于洪水,居民移居现处,谓之“郭园”,现村北仍有原汪家庄遗址,村人称之为“汪家咯塔”。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30:46 | 只看该作者
     西河:相传,原村(名称无考)废于洪水后又迅即建村,谓“西霍”(明正德间碑文曾有该名称记载)。后因与本县西霍村重名,于清光绪间改为现名。

     韩解:据该村原财神庙碑文记载:该在唐代前名“韩家庄”,因姓氏而得名。唐初,因韩家出了一名“解元”,遂更村名为“韩解元村”,后逐渐沿为“韩解”,至今。

     东里村:相传,古时该村东南曾有一河,盛产鲤鱼。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建村,始谓“锂鱼村”。后河道淤塞,改村名为“里村”。清乾隆间,因县西有同名村,该又以方位改为现名。

     南小河:相传,该系明代以前因姓氏命名的自然村,曰“小霍”。后因县内有同名村,遂以方位更为“南小霍”。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更“霍”为“河”,沿用至今。

     柏舍:《六书精蕴》云:“柏者,木之有贞德者”。古时常以柏比喻贤德之士,则柏舍即为有贞德者寓居之所,然不知何人。推其建村年代,约为春秋时期,明时,该村东曾建有龙王庙(即今面粉厂址),庙宇高大,香火旺盛,庙院曾配有古槐一棵,人谓“高庙大柏舍”。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31:05 | 只看该作者
     虎中:相传,该村古为“大虎庄”。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因村东土地庙之大铸钟取村名为“虎钟”,后逐渐沿为现名。

     杜村:考该村玄帝庙碑文:元时该为“杜家港”,为杜姓所居。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更为杜村,沿用至今。

     杨河:相传在明永乐中(公元1413年),该村叫“杨霍镇”,为杨姓民所建。时村中办有粮市、盐店、当铺等商业门市。明弘治间,该村屡受洪水之患,居民外流,商业凋零以致倒闭。这时,该已不再称镇,而为“杨霍”,后谐音为现名。

     北柏舍:该村系柏舍的支系村庄,以方位得名北柏舍。其建村年代约与柏舍相齐。古时该村曾有一红颜色的玄帝庙,因此该村也有“红庙柏舍”之称。

     显化寺:据《隆平县志》记载:该村古为“西陈墩”村,因去东“陈墩村”派生而得名。明成化间重建显化寺后,因寺名村。该村之“显化寺创建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约公元532年),先在村西近河,明成化壬寅(公元1482年),水泛寺坏,徒于村东”。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31:24 | 只看该作者
     永兴:相传,在明代以前该村曾叫“倒杆村”,在该村玄帝庙曾折倒一旗杆事得名。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当村人在村东为重建玄帝庙举行大典时,隆平县令巡经此地。问得村名后,这个县官认为此名称不雅,遂送名“永兴”,为永远昌盛兴旺之意,沿用至今。

     陈村:据考:古时该村西曾筑有为传递信息用的烽火墩台,村人以姓氏命村为“陈墩村”。至明代,烽火墩台遍于全国各地,如遇敌情,白天放烟,夜间举火,彼此呼应,守望相助。清末因办邮驿,烽火台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消失,村名也简为“陈村”至今。

     尧家庄:据该村官房碑文记载,该村始建于明末,因晚于附近村庄,故名“后复庄”。相传,至清代,居民增多,且多事烧制陶器等窑业,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更后复庄为“窑家庄”,后谐为尧家庄至今。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31:36 | 只看该作者
     白家庄:相传,明代前,该村叫“双狮口”,因村西口一双石狮得名。明“燕王扫北”时,双狮口毁于兵祸。明永乐间,白姓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占籍为村,遂以姓氏取村为白家庄,沿用至今。

     宋村:据该村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间,宋氏名成者,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因姓氏而得名,沿用至今。

     西张:相传,早年间该与去东一箭之遥的东张自然村原为一村,名“张村”,因姓氏而得名。明代中期,张村因洪水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居西,故名西张村,后渐为现名。

     东张:历史沿革同西张,此略。

     南柏舍:据考:该村原为柏舍的支系村庄,其建村年代约与柏舍相齐。明时,该村曾有一寺,村因以曾有“寺柏舍”之称。一九五八年以方位定为现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隆尧信息网-隆尧吧 ( 冀ICP备09032767号 )

公安部备案图标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715号

GMT+8, 2025-1-2 02:22

Powered by Discuz!

Copyright © 2009-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