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质疑:“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但从未见其上课。”随后,清华大学官方回应称徐景颜厅长系“论文博士”,第一年每月集中两天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此言一出,网上一片质疑之声。
何为“论文博士”?据悉“论文博士”是国外较通行的一种学位授予方法,它在入学考核、听课等标准上比全日制博士生要宽,但毕业时需提交符合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论文博士”制度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对多数人而言,更担心类似的制度引进后,会不会被异化成“特殊学生”不劳而获的绿色通道。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因为异化在教育领域已经发生过太多。
近些年来,许多官员利用职权极力让自己“知识化,专业化”。于是乎,“镀金”成了官员们的一种时尚。本来,官员攻研读博是件大好事,但最大难题就是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许多官员所在单位与攻博学校并不在一个城市,有的甚至相隔千里。究竟该怎样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为此“论文博士”就应运而生了。
人大校长纪宝成曾说过:“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其一语道破了中国“官员博士化”的现状。据教育部统计公报:自从1983年5月首批博士诞生以来,此后近三十年间,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量迅速增长。至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竟然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在这场“博士大跃进”中,“官员博士化”进程尤为突出,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造成“博士”泛滥的现状,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看到的只是利益,而忘却自己培养人才的职责,纷纷降低门槛迎合官员,导致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大大降低。这是高校的自我矮化,既浪费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剧了官场权力的异化现象,玷污博士的学历和荣誉,这无疑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耻辱和悲哀,亟待政府及教育部门早日规范。
另据悉,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以此来看,清华所谓的“论文博士”之说也就站不住脚了。目前,教育部新闻办已介入调查此事,希望能尽早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 |